陈毅元帅的去世,是我们党历史上一个重大的损失。1972年,同样也是我们国家发展历史中极不平凡的一年,在那一年的年初,陈毅便与世长辞,这让周总理格外悲伤。
在那样的历史条件下,想要为老干部们昭雪,其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,以至于在陈毅元帅的追悼会上,关于功过评价的内容已经被删去,但参加会议的所有人都知道,与世长辞的,是一位了不起的大英雄。
这场追悼会能够顺利举办,则是一个巨大的信号,这个信号甚至已经超出了追悼会本身的意义,这些老干部在过去的几年过程中遭受了太多不公正的待遇,待到时机成熟以后,需要让全世界都看清他们的丰功伟绩。
最值得一提的是,当时毛主席身着睡袍,外面披上了一层大衣来到了八宝山,并且主动提出要见陈毅的夫人,这件事情终被载入史册。那一年,陈毅逝世以后,他的患难之交张伯驹想要前去吊唁,但是碍于当时的政治身份并不能如愿,他写下了一封挽联:
仗剑从云作干城,忠心不易。军声在淮海,遗爱在江南,万庶尽衔哀。回望大好河山,永离赤县;挥戈挽日接尊俎,豪气犹存。无愧于平生,有功于天下,九原应含笑,伫看重新世界,遍树红旗。
没想到,这幅挽联竟然被毛主席看到了,他望着这幅挽联,沉思了很久,并且还专门问了撰联者为何人,因为这封挽联,张伯驹也在北京成功落户。
陈毅元帅在中国军队的成长史上,绝对是一个绕不开的重要人物,相比于那些在战场上指点江山,脾气巨大的武将,陈毅元帅看上去更像是一位“儒将”。
在十几岁的时候,陈毅就已经踏上了异国他乡的道路上,但由于参与了当地的留学生爱国运动,早早地就被押送回国。
可是这次打击并没有击垮这位胸怀天下的青年,回国以后,他希望马上能够把自己留洋所学贡献给中国的革命,于是在1923年的时候,陈毅就凭借着优秀的表现成功入党。
陈毅的麾下,有一位著名的大将,名为粟裕。粟裕大将的特点,很多人都非常了解,在他的手下,很多艰巨的任务都能够轻易完成,用“用兵如神”来形容他一点都不为过,粟裕大将与陈毅元帅共事多年,拿下了多场大仗的胜利。
其中最为著名的两场战役,一是黄桥战役中歼灭了敌人数万人,成功扭转了整个华中地区的抗战局势;二是在孟良崮战役中打开了整个山东战场;并且在解放战争的最后阶段,淮海战役和上海战役的主要领导人,都有陈毅元帅的身影。
陈毅元帅的才能,不仅体现在打仗上,同样也出现在国家管理的方方面面。很多人只知道陈毅元帅在最后的日子里,是我们国家的副总理,其实在古田会议后的十几年漫长时间里,他只是一位区域性的领导,在各个军区领导游击队的工作。
此前,陈毅元帅因为黄花塘事件,因而离开了新四军,并且奔赴延安工作,毛主席看到他有很多的话想说,却大手一挥止住了陈毅的嘴。他也因此终于明白了过来,作为一名成熟的政治家,要时时刻刻学会忍耐。
从此以后,陈毅的整个政治生涯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并且已经具备了从地区性视野向国家全局的高度进行指挥,此时的陈毅,已经是焕然一新了。
在大部队兵分三路强渡长江以后,负责东侧路线的陈毅元帅已经率领了第三野战军占领了南京,正是这支部队,拿下了历史上诸多经典的传奇战役,为全国的顺利解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,时到如今,一些军事专家还在不断研究着这几场战役的来龙去脉。
我们都知道,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,出现了无数英雄,他们大多来自于普通的人民,却又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书写着独特的历史,在华野中,最出名的两个人,必然是陈毅和粟裕。
在解放战争的时候,粟裕的军事才能已经被完全被体现出来,因此升官很快,可是当时很多和他职务上能够平起平坐的人曾经还是他的上司,结果粟裕当上了副司令以后,很多老资格开始产生不服气的态度,其实也算是正常情况。
军队都是一群嗷嗷叫的狼,有什么就直接表现出来,这种问题出现了以后反而也挺好解决的,这个时候,就让我们的陈毅元帅出马了。
不少人在探讨华野内部的关系的时候,用了一个词,叫做“粟不离陈”,其实二人之间并不需要产生什么样的直接对比,在当时的情况下,一个是帅,一个是将,这种感觉就能非常清楚了。
在陈老总当年的游击战中,由于出色地完成了任务,保留了革命的火种,这段历史故事直接能够让陈毅元帅在军中有了无可辩驳的地位,那些不服从粟裕指挥的老领导,一看到是陈毅元帅发话了,马上都老老实实的接受了。
我们从陈毅元帅戎马一生的经历中就能看出,陈毅元帅能当上元帅,可谓是理所应当。首先在井冈山会师期间的时候,他的军事地位仅仅次于毛主席和朱老总,是军中的第三把手;
我们熟知的赫赫有名的新四军,在陈毅和粟裕的领导下,才重新在江苏的广大地区打开了局面,正是因为有了陈毅的出现,新四军才有了如此成就,陈毅顺利的成为了新四军的代表人物;
到了最后,三野的代表人物陈毅元帅,成功指挥千军万马在蒋介石的眼皮子底下打出了一片局面,可谓是令人瞠目结舌,这样的帅才,何人能不敬佩?
能有地位如此高的粟裕,势必离不开陈老总的鼎力支持,有了陈毅元帅铺路,粟裕大将才能够放开手脚去指挥一场又一场的战争,这绝对是华野最好的搭档。
能有如此巨大的成就,很多人都觉得陈毅是一位在战场上呼风唤雨,脾气巨大的一代武神,回到最初的起点,这位陈毅可是一位留学归来的“儒将”,这也充分证明了,只要是块金子,在哪里都会发光。
在1958年的时候,国家的局势已经渐渐朝着更加稳定的方向发展,全国上下正在毛主席的号召下建设新中国,当时作为一国之总理的周总理,越来越感觉到身上的担子重,于是要辞去外交部长的职务。
对于一个刚成立不久的国家,外交部长这个职务身上的分量可想而知,不仅要有绝对的威望能代表新中国,更要有站在全局的立场上想问题的脑袋,这个时候周总理想到的第一个人竟然是一位戎马元帅,他就是陈毅。
周总理甚至还拿自己跟陈毅做对比去回应某些人的质疑,他说陈毅元帅在讲话的时候比自己还要讲得好,他的那种潇洒的气质,非常符合我们国家作为一个大国的国威和军威,这些在陈毅元帅的身上都能够体现的淋漓尽致。
一直到现在,中国的历史上只有这么一位由元帅兼任的外交部长,我们要记住他的名字,陈毅。
陈毅在指挥部队的时候游刃有余,可是一开始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,内心也犯了难,他觉得自己从来没有过这种类型的工作,心里也挺担心的。此时他文人的儒雅气质又表现了出来,只要碰到了难题,马上就会向周总理虚心讨教。
在这样的情况下,陈毅元帅的外交部长当的也是相当不错,周总理果然没有看错人。可是,后来的陈毅,毅然决然地和真理站在一起,不惜得罪了人,在1968年的时候就已经被下放,周总理此时更是拼尽全力去保全陈毅。
晚年的他,并没有受到公正的对待,他的心里也非常的痛苦,最终在1971年的时候,他感觉到自己的下腹疼得受不了,一检查才发现,自己得上了直肠癌。
这种病随时都有可能危及到生命,当周总理了解了情况以后,马上把他送到北京去治疗,并且找了最好的医生查看陈毅元帅的病情,并且亲自查看了手术方案,就是希望能保住陈毅元帅的生命。
他为了缓和陈毅元帅的心情,还专门交代了医生,有了检查结果以后要给陈毅元帅的夫人看,但是要让她向自己的丈夫保密。
可是,病魔来的太过汹涌,扛过了万千艰险的陈毅,最终还是没有抵挡得了病情的恶化。最初的悼词,还是由周总理亲自修改,其中还特别强调了,陈毅元帅的这一生,功大于过。
在1972年的1月10日,追悼会上,周总理恭恭敬敬地向陈毅元帅的遗体三鞠躬,表达了他对这位老战友的追念。当天下午的毛主席也突然心潮难平,衣服都没有换就调车参加追悼会。当他看着挽联,若有所思,这种思绪注定是意味深长的。
陈毅这样受过批判的老,是人民能够信赖的元帅。毛主席当天还勉励着陈毅的几个孩子,要努力奋斗!陈毅是对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做出过贡献,并且立下了巨大功劳的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